时间:2022-08-20 23:12:08 | 浏览:1092
2021年7月,首创于深圳市光明区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纳入《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面向全国推广。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三周年,在各区涌现出了诸多具有先行示范意义的样本。“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表面是科研人员与企业人员在同一栋大楼工作,实质是产研双向融合,充分体现了光明区先行科研经济的探索。
光明区提出打造科研经济先行地,成为一流产业集中涌现的“新泉眼”。开“泉眼”,见“泉涌”,一口看似小小的“泉眼”能够喷涌出无尽的泉水。于光明区而言,科研经济的起势成势,正迸发澎湃动能,推动光明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先行科研经济,彰显科学之城发展特色
2021年3月,《深圳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发布。根据规划,光明科学城构建“一心两区”总体空间布局,其中“两区”为装置集聚区和产业转化区,装置集聚区集中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机构、前沿交叉研究平台、高水平大学等;产业转化区布局转移转化、孵化机构和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培育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
在整体规划布局中,光明科学城前瞻性地将产业转化放在突出位置,可以看出高度重视科学与产业融合、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发展导向。
当前,光明区正锚定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目标,全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其中,科研经济的提法充分体现了对科学更好赋能产业的寄望,也彰显着这座科学之城的发展特色。
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总结5方面47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作为建立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的重要内容,“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被纳入其中,而这一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与光明科学城密切相关,体现了光明区先行科研经济的探索。
依托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光明区构建全国首个“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该综合体聚焦合成生物领域,表面是科研人员与企业人员在同一栋大楼工作,实质是产研双向融合,这一先行示范样本引发了全国性的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合成生物是生物经济发展、生物技术创新的前沿领域,也是深圳重点培育发展的未来产业之一。光明区在合成生物发展上走在前列,拥有全要素集聚优势,而以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合成生物,是光明区全链条打造合成生物产业高地的清晰方向。
光明区建设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引进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争创工程生物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在全国率先发布支持合成生物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若干措施,建设的专业化产业园已经吸引了一批相关企业入驻。据悉,预计“十四五”期间,光明将筹集改造超过25万平方米专业化产业园,集聚超过100家合成生物优质企业,实现“从0-1-10-100”的合成生物科学与产业生态布局。
除了合成生物领域外,接下来,“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还有望推广到其它前沿产业领域,致力于缩短原始创新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化的时间周期,形成“科研—转化—产业”的全链条培育模式。
产学研融合,构建科研经济引领型现代产业体系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深圳正在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与此同时,深圳不忘强调发挥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近年来,深圳建立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对过往创新体系进行系统性重构。
今年6月,深圳发布发展壮大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8个未来产业的系列政策措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革性力量,也是改写产业格局的关键力量,从全球竞争来看,发展格局还未“定型”。让科学更好地赋能产业,对于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全市“20+8”产业发展方向及布局,光明区结合自身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重点发展“8+5”产业集群,具体为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智能传感、超高清视频显示、安全节能环保、精密仪器设备、现代时尚共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合成生物、区块链、量子信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共5个未来产业。
光明区打造科研经济先行地,从强化源头创新引领、打造科研成果产业化生态、提升科创服务业能级着手,加快构建科研经济引领型的现代产业体系。
光明科学城聚焦信息、生命和新材料三大领域,集中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兼具研究平台与产业平台属性,未来将实现高水平开放共享,并搭建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的一流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业和科技信息服务业,努力实现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有机联动。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认为,光明科学城建设把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力量结合在一起,基于大设施实现“政产学研资”融合创新。光明科学城将建设成为大科学装置、研究机构、大学和产业园区交错发展的创新区域,更加突出科研与产业的融合,这体现了光明科学城的发展特色。
据悉,在产业空间布局上,光明区还重点布局科研经济园区,打造集“科研空间+中试平台+制造空间+专用设施”于一体的专业园区,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光明区去年对首批10个符合产业规划的特色产业创建园进行授牌,引导产业集聚, 10个专业园区已陆续建成招商。
采写:南都记者 王睦广
继国内数据领域首部综合性立法《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今年1月正式实施后,深圳经济特区数字经济产业促进条例也有望年内出台。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8月23日讯(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陈小慧)数据领域立法,深圳先行探索。
从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40多年间,深圳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样本但近期有人质疑说,深圳在衰退2021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落后于“北上广”有人说,深圳在变老常住人口平均年龄十年间提高2.6岁还有人说,深圳已经陷入
深圳凤凰山被誉为深圳宝安第一山,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凤凰村,离福永桥头地铁站约5公里。深圳凤凰山森林公园周末约上几位好友,一起去爬下深圳凤凰山,呼吸下大自然的清新空气,放松下心情,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出行凤凰山可采用多种出行方式。自驾
4月11日,最新出炉的《2022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1年深圳GDP实现3.07万亿元,同比增长6.7%,两年平均增长4.9%。这是深圳继上海(2017年)、北京(2018年)之后,成为国内第三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的城市。放眼
南方财经全媒体 记者林典驰 深圳报道 8月,一场简朴的协议签约仪式落下帷幕。深圳市工信局与龙华区政府签订协议,约定深圳市数字经济核心区包括启动区、拓展区和储备区,以北站国际商务区和龙华超级商圈为核心载体,总面积约62平方公里。这场签约仪式,
时光回溯, 2020年7月,龙华区在深圳市率先出台《打造数字经济先行区十大举措》,旗帜鲜明提出,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启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引擎,加快构建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先行区。两载衔枚,作为数字经济先行者的龙华,从
深视新闻按今年以来,面对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多发散发而加大经济下行压力的情况,党中央明确作出“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部署。国务院常务会议也进一步部署了包括6个方面33项稳经济一揽子措施。
封面新闻记者 刘恪生11月20日,自贡市大安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会上,大安区委副书记、代理区长唐小华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过去五年,大安区张家坝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示范区引领工业稳步转型,创成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省
今年上半年,规模已过3万亿元的深圳经济取得3%的稳健增长。以高技术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在深圳经济发展中的“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凸显,一些潜力巨大的产业“新赛道”也逐步成型。深圳正迎难而上,着力推动经济“稳”与“进”。稳住制造业这一“基本盘”位于
今年上半年,规模已过3万亿元的深圳经济取得3%的稳健增长。以高技术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在深圳经济发展中的“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凸显,一些潜力巨大的产业“新赛道”也逐步成型。深圳正迎难而上,着力推动经济“稳”与“进”。稳住制造业这一“基本盘”位于
新华社深圳8月15日电题:深圳这样推动经济“稳”与“进”新华社记者今年上半年,规模已过3万亿元的深圳经济取得3%的稳健增长。以高技术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在深圳经济发展中的“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凸显,一些潜力巨大的产业“新赛道”也逐步成型。深圳正
深圳经济特区42年,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把握历史大势,牢记初心使命,乘风。这是一个具有仪式感的时间节点,更是一种庄严的提醒:这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始终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今天,奋进在新征程上的深圳经济特区迎来了42岁生日。
以下内容选自“深房大表哥”公众号,客观立场、论点全面、方法实用、目标明确、只聊深圳!近期问答集锦【粉丝提问】老师说一下我的情况。我在车公庙上班,刚毕业3年,目前在福田租房住,手上只有30,不想太依靠父母,打算和我的大学同学一起合伙买房,他在
南方财经全媒体 见习记者陈思琦 深圳报道 8月18日,深圳迎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三周年。三年前的今天,《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下发。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吴治聪 实习生乔梓丹 深圳报道 近三年来,深圳市生态环境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深圳是全国第一个成功全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副省级城市。截至2022年上半年,深圳市公园总数达到1238个,各类步道超过3000公里。